《食药两用控糖食品质量管理规范》团体标准启动会在沪隆重召开
贯彻“健康中国”战略 守护5亿控糖人群健康
新华网上海8月12日电(记者)2025年8月12日,由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立项,国务院国资委事业单位商业饮食服务业发展中心、全国食药同源产业创新工程办公室、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糖尿病教育工作委员会共同指导的《食药两用控糖食品质量管理规范》团体标准启动会在上海召开。
会议由全国食药同源产业创新工程抗糖指导师项目中心主任陈列欢博士主持会议。
来自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的权威专家学者及17家参编企业代表等45人参会。作为响应“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重要举措,此次标准制定标志着我国食药两用控糖食品产业迈入标准化发展新阶段。
回应时代需求 填补行业标准空白
据统计,我国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人群已突破5亿人,控糖食品市场需求激增。然而,行业长期面临“原料管控标准缺失、功效宣称缺乏科学依据”等问题,亟需通过标准化手段规范发展。
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秘书长宋建平表示,该标准将为控糖食品的研发、生产、流通全过程提供“可量化、可追溯、可验证”的科学依据,推动产业从粗放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国务院国资委事业单位商业饮食服务业发展中心、全国食药同源产业创新工程办公室主任赵荣水指出,标准制定将推动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协同治理机制,提升我国控糖产业整体竞争力。
技术创新引领 CGM评估成核心亮点
标准主任委员、广东省低升糖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华南理工大学扶雄教授介绍,本标准的最大创新在于引入持续葡萄糖监测(CGM)技术作为核心评估手段,这一突破实现了从“单点血糖检测”到“动态连续监测”的技术跨越,为产品功效验证提供更科学、准确的评估方法。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五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祝开思教授从临床角度指出,CGM技术的引入能够有效解决患者院外血糖管理监测难题,为医生指导患者合理选用控糖食品提供科学依据。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孙桂菊教授建议,标准应具备前瞻性,包容新兴评估工具和方法,实现不同血糖状况人群的精准分类指导。
产学研医协同 构建完整产业生态
标准专家委员会由宋建平、赵荣水、罗杰、扶雄、祝开思、周鸾、罗学刚、孙桂菊、陈列欢、陈玮、陈立军、汪涛、曾暐婷、王延平、孙波等医学、食品科学、营养学多领域的权威专家组成,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会议宣布同步启动“全国食药同源抗糖产业联盟”筹备工作。该联盟将以标准为纽带,整合科研院所、生产企业、检测机构、医疗机构等优质资源,形成完整产业生态链。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糖尿病教育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罗杰、天津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罗学刚教授等行业专家人士也分别发言阐述了标准制定的战略意义。
参编企业涵盖原料供应、产品研发、生产制造、质量检测、技术服务等产业链各环节,包括千江月健康产业(广州)有限公司、泉养堂(江苏)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上海利统生化制品有限公司、广东正当年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硅基传感科技有限公司等17家参编企业代表参与积极讨论。
意义深远 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规范市场秩序:通过明确原料标准和生产规范,提升食品安全水平,避免消费者受虚假宣传误导。
推动技术创新:结合CGM等先进监测技术,实现“食品干预+科学管理”的个性化健康解决方案。
保障消费者权益:为消费者提供科学的产品选择依据,推动行业诚信经营。
支撑健康中国战略:为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控提供有力工具,降低社会医疗成本。
随着标准的逐步完善,预期将显著提升行业整体质量水平,为中国控糖食品行业注入强劲的规范化发展动力,为“健康中国”战略在慢性病防治领域的深入实施贡献重要力量。